2)再選擇「Analysis/Catalogs/USNO-A2.0 Catalogs」,叫出USNO A2.0星表。
3)USNO A2.0星表出現了!而且星表上紀錄的星星,也會在這張影像裡以綠色的圈圈框選起來。
4)然後以滑鼠去尋找R.A.=00:33:10.6, DEC.=+39:36:27的新星,由於它不在星表上,所以不會被綠色的圈圈框起來,找到它時,我們只要在它上面用滑鼠左鍵點一下,它就會被一個比較大的綠色圈圈框起來,這顆新星在下圖的左下角很接近底部的地方,綠色圈圈特別大的那顆就是了。
5)這個圈圈太大,所以我們要縮小它的半徑。在星星上點兩下會跳出「circle」的視窗,把Radius將20改為5,然後按Apply。
看見了嗎?在按下Apply的同時圈圈也會隨之變小。
6)我們可以去看這顆新星的資訊(包括星光強度f),選擇「Analysis/Funtools/Counts in Region」。
注意:萬一你的ds9沒有Funtools這個選項,那就要用特殊的方法呼叫出來,這部份我們另外再作介紹。
7)這是點選後的結果,表中net_counts的值我們待會會用到。
8)現在我們要再選取一個「盡可能沒有星星」的區塊,用滑鼠左鍵點一下跑出綠色圈圈。如圖,新的選取區塊也在左下角。
9)要把這個新的區塊設為「background」,所以選取「Region/Properties/Backgruond」。
10)原先我們找到的那顆新星必須設為source,所以同第9點的步驟再做一遍,只是這次我們選擇的是Source。
11)選擇「Analysis/Funtools/Counts in Region」,看看在我們選定了Background跟Source之後,圖表的結果有什麼差別。
12)有沒有發現Background與Source的資訊都有了?
13)我們真正的目的,是要用一顆USNO A2.0星表上已知的星星做為基準,利用公式計算出我們找到的「新星」的視星等。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在圖上任意選定一顆比較明顯,而且是在USNO A2.0星表上的星星(當星表叫出來時它會直接被綠圈圈框住),下圖裡選擇的是「新星」上方不遠處,現被綠圈及四個點框住的那顆已知星星。
14)選擇「Analysis/Funtools/Counts in Region」,看看我們最初找到的新星(即表中的1),與這顆已知星星(即表中的2)的資訊。紀錄兩者的net_counts值。
新星:f_1=6890.749,已知星星:f_2=19253.333。
假設新星的視星等是m_1,已知星星的視星等是m_2,則m_1是我們要求的,m_2可由USNO A2.0中得知,請看下一個步驟。
15)先在影像上選點這顆我們剛選定好的已知星星,而USNO A2.0星表裡的Bmag那欄就能看到它的星等。 但我們發現星表裡的坐標系統跟ds9右上角的坐標系統不同,無法比對出選定的已知星星是哪顆,所以我們要先調整坐標系統,方便去對照星表找到已知星星的星等。
16)選擇「Region/Get Information」。
17)跳出「Circle」視窗,選擇「Coordinate/WCS」,就會發現「Circle」視窗裡這顆已知星星的坐標跟星表中的系統相同了!
然後對照著星表找出最接近(坐標不會完全一樣,會有誤差)的星星,看它的Bmag。
以這顆已知星星來說,它的星等是17.7(灰色反白的那列),即m_2=17.7。
18)現在m_2、f_1、f_2值都有了,將之代入星等公式:m_1-m_2= -2.5log(f_1/f_2),就可算出R.A.=00:33:10.6, DEC.=+39:36:27處這顆新星的視星等。
希臘天文學家希帕可斯(Hipparchus)把星星分成六個等級,一等星最亮,六等星最暗。到了19世紀,人們為了更精確地描述星星的亮度,開始使用儀器來測量星光,而不是只用肉眼。人們發現原先所稱一等星的星光強度大約是六等星的100倍。因此重新定義一個較精確的星等,也就是選定某一個星光強度當作零等星的標準,每減弱100倍的強度,則增加5個星等,因此5等星比0等星星光弱100倍,6等星比1等星也是弱100倍。在這種定義之下,每差一個星等,星光強度大約差2.512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