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上完課後覺得自己要好好反省,說到底還是我的英文能力太差,沒能精準地掌握英文文章的精髓。我所報告的「Cognitive load theory: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」,開宗明義就已在標題上寫出「guest editorial」(真的是被我完全忽略的關鍵字),代表這篇發表在期刊「learning and instruction」上的文章比較像是社論、引言,作者應該是被邀請而發表它的,目的在介紹後面六篇論文的研究結果,教讀者怎麼讀這六篇論文的內容,然後針對它們的研究結果做些分析。所以文章的最後兩段寫作並沒有太大的問題,反而是摘要沒有寫好,無法讓讀者瞭解這篇文章的作用在於「導讀」。
老師的評論指出,以寫作一篇導讀而言,這個作者其實有用心,因為他確實讀了其他六篇論文,先把結論做個公正客觀的整合(第五段),然後針對結論提出一些疑問與看法(第六段),希望讀者在閱讀時也能夠思考這些問題,而不只是完全信服研究的結果。雖然整篇文章架構、篇幅掌握得似乎不是很好(但老師也強調,由於我們與作者的專業領域不同,這樣的寫法或許在它們的專業上是適當的表達…這個我們不得而知),但這個作者真的有做功課,不是以雞同鴨講的態度敷衍了事。
連同我上台報告的時間,這篇paper居然討論了快一節課…然而很慶幸自己突然想到要帶原文的檔案出門,能在課堂上直接就本文討論對我來說也是種收穫,我對於文意字句上的模糊之處,藉由討論與講評,終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。另外,我突然有個領悟,上台報告時如果一直執著在哪些重要的東西要講,讓那些念頭不斷在心裡轉著,反而容易表現失常。只要事先有充份的準備,上台時盡量讓自己表現得自然、自信,就能夠保持說話的節奏與流暢感,做好一次清楚明白的演出。
這週的作業是寫一個outline-針對大家最近正在做的研究,或是一件工作,然後製作成powerpoint檔,下週要上台報告。outline的每個部份可以再去分一些level(2到3個就好,不要分得太細),譬如說:introdution的細節是什麼?method的細節是什麼?data的細節是什麼?這個作業的目的在告訴大家怎麼去規畫(或說計畫)做事的步驟,擬出大綱,把接下來要進行的工作整理得有條理,使它可以有效率地執行。
就好比工廠的運作,每個作業員今天必須完成哪些工作?如果主管把工作項目分得太細會讓人感覺太囉嗦,執行的效率也比較差,然而,分得太粗會造成某種混亂的狀況,所以如何分工是門很大的學問。
這個作業的重點在於「組織」,寫文章就是分工給自己,每個環節必須完成什麼目標,不但要能組織人,還要能組織時間。此外,我們也必須學會解析做事的所有步驟,才能從中發現錯誤與盲點,然後修正。
最後紀錄幾個課堂上大家評論到的事項。
一、如果投影片上有圖表與動畫,要考慮觀眾眼睛可以接受的秒數,控制好秀出來的時間,讓觀眾可以清楚看到內容。
二、投影片上的底色與文字配色要留意,每頁的字數亦不宜過多,讓觀眾能夠閱讀得更舒適。
三、如果每頁真的需要比較多的字數,可以考慮使用「把字放大後再縮小」的動畫效果。
四、若需要比較兩種不同的做法,譬如說比較兩張不同的照片,可以先把壞的秀出來,再把好的秀出來,製造一個比較強烈的對比效果。
- Nov 23 Fri 2007 16:24
Written Presentation (11/23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